十三年品牌 稳稳守住母婴健康
预约挂号热线
孕期全程指导— —孕5周:悄悄发出到来的信号
孕5周 悄悄发出到来的信号
— 小胚胎发育成了“三层汉堡”—
现在胚胎已经拥有了几百万个细胞,这些细胞分为三个胚层:外胚层、内胚层、中胚层,将来胎儿所有的器官都会从这三个胚层分化、发育而来。
外胚层会分化成神经系统、眼睛晶体、内耳膜、皮肤和毛发、指甲等;内胚层分化成消化系统、呼吸系统的上皮组织和与此有关的腺体,膀胱、尿道和前庭也是由这些细胞形成;中胚层将形成循环系统、生殖系统、泌尿系统、肌肉骨骼以及结缔系统等。在本周结束之前,胚胎的心脏就会开始跳动,血液也开始循环。
胎儿的神经管开始形成(准妈妈坚持补充叶酸就是为了预防胎儿的神经管畸形),建议准妈妈继续坚持补充叶酸。
用早孕试纸和验孕棒验孕
当怀疑怀孕的时候,你可以自己先测试一下,早孕试纸和验孕棒都可以,准确率可达到98%以上。
医院验孕很简单
医院验孕通常的方法是血HCG化验, 血HCG检查的最佳时间是同房后的10天最佳。此时,血液中含有较高的HCG值,检查更加准确。
不必急着做B超
刚发现怀孕的时候,其实不必急着做B超,如果还不满孕5周,很可能还看不到孕囊,到了孕6周以后可以看见孕囊,但胚芽、原始心管搏动、人形等都还看不出来,有点浪费,最好是在孕8周以后做。
不过,也不宜太晚做。如果是宫外孕或者葡萄胎,正常的验孕方法很难区分出来,不做或太晚才做B超,很容易贻误治疗时机,造成严重后果。做B超最晚不要超过孕12周,在孕8~10周之间做是最好的。
怀孕后,不止一种激素水平会迅速升高。首先是体内的HCG激素水平大幅提升,这是胚胎着床后释放出来的一种激素,通常验孕验的就是这种激素的水平,若该激素水平升高明显,就说明怀孕了,反之则说明没怀孕或者是宫外孕。
HCG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胎盘形成,抑制卵巢排卵,对保护胚胎安全成长的意义非常重大。除此之外,黄体素、泌乳激素、雌激素、松弛素等等激素都会出现增多现象:黄体素维持子宫内膜稳定;泌乳素刺激乳腺发育胀大,并刺激泌乳;雌激素的主要功能是刺激子宫长大,给胎儿足够的生长空间;松弛素使骨盆韧带变软,以便容纳变大的子宫,并使骨盆出口变宽,让胎儿将来能顺利娩出。
激素的变化都是为了胎儿好,但是会带来一些明显的不适感觉,也就是早孕反应,比如恶心呕吐、乳房胀痛、腰酸背痛、尿频等等。
大多数准妈妈在本周就开始出现了早孕反应(也可能更早,出现的时间因人而异),变得食欲不佳、恶心、呕吐、唾液分泌多、特别厌恶某些气味,并且精神不济,常常昏昏欲睡,情绪低落,不愿多说话,不愿做家务,不愿运动,只想静静地呆在家里。这是因为胚胎的发育消耗了准妈妈太多的能量,准妈妈才感觉这么劳累。在这个时期,准妈妈要尽量保证休息,感觉劳累就休息会。不想运动的话,不要强迫自己。
一般情况下,多数准妈妈的早孕反应持续到孕4月便逐渐减轻及消失,也有少数准妈妈的早孕反应会持续更长时间,但症状一般都会逐渐减轻。
也有些准妈妈整个孕期都不会发生妊娠反应,这也是正常的,不用担心。
孕期的你需要多吃一点,但是并不需要食量猛增,也要吃好一点,但不需要天天高营养,大补特补,否则很容易造成营养过剩,不但母体肥胖,胎儿也过大,为分娩以及宝宝成人后的健康埋下隐患。
根据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金字塔》的指导,孕妇每天的食物摄入量在普通人的基础上稍微加一点就足够了。
孕妇每天摄入多少食物合适
相较于普通人来说,孕妇需适当多摄入一些食物,增加的主要为:奶类及奶制品可增加至200~400克,豆类及豆制品可增加至50~100克,鱼虾类可经常吃,畜禽肉可为50~150克,蛋类胆固醇较高,每天不要超出2个,蔬菜可以增加到400~750克。总体来说,增加量并不太多,尤其在孕初期的时候,没有必要刻意增加饮食量。
保证奶类摄入,控制水果量
奶营养丰富,含有胎儿发育所需的多种营养,应该保证供应。你可能不喜欢奶的味道,但最好也要适应喝奶,从少到多,先向牛奶中兑入一些果汁,慢慢过渡到能喝足够量的纯奶。水果含糖量太高,吃多了可能引发妊娠糖尿病,每天要控制在200克以下。
膳食指南中的摄入量指的都是食物的生重,其中谷类食物指的是面粉、大米、玉米粉、小麦、高粱等;肉类包括畜肉、禽肉及内脏;奶制品主要包含鲜牛奶和奶粉,宝塔建议的100克按照蛋白质和钙的含量来折合相当于鲜奶200克或奶粉28克;豆类及豆制品,宝塔建议为50克,根据食物提供的蛋白质量计算可折合为大豆40克或豆腐干80克。
产前检查
有利于孕产妇
胎儿和新生儿健康
千万不要因为怕麻烦
就不去做产检
私信“姓名+联系方式+项目”联系客服
温馨提示: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妇产科健康知识、孕期保健、最新优惠等信息,您可以拨打禄劝妇女儿童妇科医院预约热线:027-85268003
妇科专科医院
生育保险定点医院
十三年母婴品牌
禄劝妇女儿童妇科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4010569号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,就医请遵照医生诊断Copyright@
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: